WENYUZHAI YILIN WANG                       九州杂谈
 2024年12月21日  您现在的位置:文彧斋艺林网(06新版)>>九州杂谈>>历史上牟人·牟国·牟地·牟县流变探微·作者·增铸
西周至东汉牟地历史流变地图

上图:
昔(周)成王(约前1023)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牟守燎,。古鮮牟国(为红箭头所指的地方)。


上图:
春秋早期(前770年,左红箭头所指地方,现牟汶水上游) 的古国牟。,(右上红箭头所指地方,山东半岛潍水上游)的古牟娄,(右下红箭头所指地方,现沭河上游)的古根牟。


上图:
战国(前350年,上方红箭头所指地方,淇水中上游北岸约6公里处)赵的中牟,和 (下方红箭头所指地方,现开封市西30公里处,贾鲁河畔) 魏的中牟。


上图: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左下红色箭头所指)为秦三十六郡,济北郡内牟地属嬴县管辖。


上图:
东汉(公元25年,左下红箭头所指地方)设牟县属泰山郡所辖。(右上红箭头所指地方)牟平、东牟属东莱郡所辖。


文章来源·关增铸艺术网·学术研究
  
 
               历史上牟人·牟国·牟地·牟县流变探微

    古国牟,留给我们的资料相对来说,实在太少了, 牟国在历史上的存在和国势情况研究起来比较困难,古籍中也仅为片纸只字,需要一点一点推敲,加以考证。 按《风俗通》(汉·应劭著)“牟,子国祝融之后,因氏焉。”(含有二义)。牟,古国名。古,故也。说明汉·应邵著书时,这个“牟”国已经不存在了,根据《汉书·地理志》古国“牟”在汉代为泰山郡中的一个牟县。“子国”,据《中国地名大辞典》注录:“牟,周国名,子爵。”按《书》“列爵维五”谓公、侯、伯、子、男,古国“牟”属于所封五等爵之四,曰子。子国,应是后代人(或汉代)考据后对“牟”国的简注疏解之意。又姓牟,名子国。也就是说,从周代到“牟”国消失,历史称作“牟”或著书上称古国牟,未有地名 “牟子国”的 称谓,疑后人杜撰或误读成“牟子国”而已。
    古国牟,渊源流变,据《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帝王世纪》皇甫谧说:(公元前2372年)“帝喾(库kù)以勾芒为木正、祝融为火正、蓐收为金正、玄冥为水正、后土为土正。是五行官,分职而治诸侯,于是化被天下。”如按《山海经十三经·海内经》鲧窃息壤:“洪水滔天, 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辞源》、《四书释地》以及蓬莱旧志记载:羽山为舜殛鲧处。《史记》记载:“殛鲧于羽郊,以变东夷”上古时的祝融之事,书载轶闻,各有其说,莫终一是。但按时间排序,祝融应是(前2372——前2297年)帝喾、尧、舜初年时的人,古代夏时胶东半岛被称作东夷。 据史载夏朝第七帝杼(前1981——前1964年)再次征讨东夷,把活动推到东南沿海,使离叛小国,重新臣服夏国。至商末周初, 从“武王伐纣,(箕子)耻为周臣,率众五千东渡朝鲜”,在(山东半岛)属地莱夷出发,其船队之大,暂且不论,应得益于周天子顺水人情,颁旨:“箕子领东方”(凡统率之人谓之领,东方,含山东半岛诸夷,箕子东渡朝鲜便扩大了其原来东方的含义)”名正言順箕子得到东夷诸侯拥护、支持(但箕子心里未必领情便东渡去了)。东方小国鮮牟,在当时东夷也算得上重要地方,必经之地。东夷鮮牟,是西周早期(山东半岛现沭河中上游)属国,司马迁说:武王克殷,“封诸侯,班赐宗彝。按《礼祭法》自“黄帝正名百物”封名有食邑,共定天下,同安辑之,其有功者,上致之王,次为列侯,下乃食邑(也称采邑),因祝融有功破例封其后人。到成周分封诸侯时,这时期东夷荒芜之地“鲜牟国到会,安放蓍草(滤酒祭神用的香草) 。”《国语·晋语》载晋大夫叔向曰:“昔(周)成王(约前1023)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牟守燎,故不与盟”虽不与盟,作为夷方小侯国能前来参加周成王主祭,奉命守燎也是属于上古“五行官”的任务。守燎,就是职守庭燎祭神的火堆,这与牟人、(邾人、重黎)是上古火正祝融之后不无关系,守庭燎也正属于火正之职(有世代相传之义),但也因其蛮夷小国之故,上古祝融毕竞是帝王属臣,和帝王的亲叔子侄之后、列侯相比,既便小看他们这些属国,在等级森严的当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后来,牟人在向列国中心政权聚集中,受封得益的贵族,便是春秋早期(山东现牟汶水上游)的“牟”人聚集地,也就是齐、魯之间的“牟”。西周晚期,因为西周为犬戎所灭,(前770年)周平王东迁,王室衰微,各处诸侯“讨封”、“加封”都为利益所致,周天子徒有虚名,五霸并立,在齐、晋、秦、楚、宋,五霸外,还有卫、郑、黎、魯、陈、蔡、燕、吴等较大诸侯国(时称十三诸侯国) ,其它诸如象“牟”国这样小国有140多个。北面还有戎、胡、肃、楼30余族。南面还有濮、越。西面还有小戎、骊戎、犬戎。东有莱夷、东莱、淮夷诸侯势力。自古列侯都是强治臣服,国乱自立。所以,历史上称这时期为春秋。“牟”(现牟汶水上游,被汉代称作古国)就是这一时期,出現在春秋时期的版图上,(前705年)桓15年“邾人、牟人、葛人来朝”觐见周桓王,对周边大侯国来说,是表示小国存在的认定。而后年代,这一地区是牟人延续时间最长的聚集地,一直到公元595年。
     这部分族群为什么称作牟人,尔后又称牟人后裔。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一定渊源,有它的必然性和它的偶然性导至它的存在、发展、消失。一个族群的文化识同会加强自身的发展,文化识同便自然不自然的融汇到汉文化中, 按照汉字特性,都会选择文字实际意义来诠注自己(那怕他人赋与的称谓), 东汉学者许慎,通过对汉文化研究和古文字分析,系统的提出了“说文解字”根据“六书”汉字构造,其谓: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按《说文解字·叙》)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注释“牟”谓“牛鸣也”,“椎肥牛呼牟”,又周所受瑞麦,来麰,一麦二鏠,象芒剌之形,天所来也.刘向说:“厘麰,麦也,始作天降。”来麰厘麰二字成义(盛产麦)。“牟”亦作堥,盛黍稷器也。按礼,内则:“敦牟卮匜(读yī移音)。注:“牟”读曰堥,齐人呼土釜为“牟”(制陶业)。以此推论为齐人对这部分人称之牟人,是一种约定成俗的称谓,这为牟人经商奠定了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根据“六书”汉字构造,其谓:指事,只须在象形基础上加上「指事符号」这就是语音汉字示义,按此释义牟人的聚集地被称作天賜产麦子好地方。出陶器的地方,牧牛发达地区,以此为业,是牟人聚集地受益的地方。对外,也是牟人的嬴利手段之一,这种生意拓展,使牟人一直发展到临国,齐、魯、赵、魏、周边诸侯国,既便牟失国后,牟人的影响力,还延读1300年之久,是有一定原因的。从历史实际出发,古代牟人聚居地大都是荒芜河流中上游水草丰富的地方适合牧牛饲养,这是当时维一的大形畜类,既可食用,又可耕作,还是必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在冷兵器时代,对马的使用受到严格限制,是由官方“马政”管理,史书上,有这样记载:“汉时马少,天子以下不能具纯驷,将相或乘牛车,至晋尚然”,汉代已这样,可想春秋、战国,由于马用于战爭,便突显出牛的作用,在民间饲牛是不可缺少主要副业,尤其古代的齐、魯大地,象战国(前279年),田单用“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了全部失地,就是田单在最后只剩下莒城(今山东莒县)和即墨(今山东平度县东南)这两地并从城内聚起上千头牛,说明养牛的普遍性。这与长期从事牧牛互惠,促进发展的牟人是分不开的。牟人的活动不断扩大,前后形成有牟人标志的聚集地,西周早期鲜牟、春秋早期(前770年,现牟汶水上游,一直延续到隋开皇年间牟县) 的古国牟,山东半岛潍水上游的牟娄,(现沭河上游)根牟,到战国(前350年,淇水中上游北岸约6公里处)赵的中牟,和 (现开封市西30公里处,贾鲁河畔) 魏的中牟.到西汉初东莱郡(烟台东)东牟、福山牟平。 这两处是西汉政权较稳定时期牟人新的活动(生意往来聚集地,象現在北京的新疆村、淅江村、高丽村一样影响一时)的聚集地,(生意人)一旦时局变化,人走楼空,留下的地名,也就空有虚名载入人们的记忆里或史籍中。
     牟人在历史政治博弈上,始终处在小国劣势中,却是历史上最活跃的族群,在历史各地留下牟人痕迹之多,仍然还有他不解之谜!

                                      丙戌夏日增铸于三境寒舍

注:①2006年6月27日,青岛孙仕荃 先生留言:“李先生作品8件……落款古牟 城(古牟子国)李鹏
     飞,程九”款识。这篇小文为作者对“古牟子国”是否误传 等,简作探索。

  本页参诸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时期
     和秦·西汉·东汉时期地图,作的标注。如引用示义标注有误与原书无关,文责自负。


上图:西汉(公元前206年,左下红箭头所指)为泰山郡所辖牟县。(右上红箭头所指)为东莱郡所辖的牟平、东牟。

1.2.3.4.5.6.7 □2005版九州杂谈点此进入□□□□□
(网页)版权所有·北京文彧斋主办 网站管理:吴秀华 电话:13126799984 信箱:wen_yuzhai@163.com
北京文彧斋艺林网 负责人兼艺术总监:关增铸    京ICP备05064029号 (2006-4-2)